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家谈起中国汽车没自主革新,其实非常大程度上是指轿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说,“这主要由于轿车与大家的消费生活更为密切,但归根结底,轿车只不过汽车产业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看到,大家的载货车、客车基本上都是自主品牌,因此说中国汽车没自主革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滕伯乐说,中国汽车工业有其特殊的进步背景,不同于西方国家从轿车范围开始进步汽车工业,50多年前的中国汽车工业从卡车起家,从刚开始完整套用苏联汽车模式到仿创结合,商用汽车范围的自主革新成绩斐然,而且出现了一批具备自主革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
“即便在轿车范围,大家也是有革新的。” 滕伯乐告诉记者,从五十年代末,中国汽车企业就开始了对轿车的开发。如一汽先后开发了 “东风牌”小轿车 “红旗牌”高级轿车,还有北京方面的“井冈山牌”、“东方红牌”汽车,上海的“凤凰牌”轿车和“上海牌”轿车,天津的“天津牌”小轿车。但这类商品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并没大量量生产。
滕伯乐觉得,汽车行业并非没自主革新,而是后期达成企业自主革新的后续工作没做好。他说,打造汽车行业的合资企业也是为了最后达成国内汽车工业的自主革新。他介绍,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倡导引进海外技术,采取技贸结合的方法,最后期望能达到国产化。只是在具体的实行中,没达成这种“市场换技术”的方案。
滕伯乐还提到,现在业内常见时尚如此一种说法:在自主革新方面,老企业、大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不如新兴企业、民营企业。对待这个问题,他觉得,评价一个企业的自主革新能力,不可以仅看其商品的出口数目、商品的更新状况,更多的还要看其商品内在的科技含量和企业机制的革新状况。他觉得,毫无疑问,大型整车企业在自主革新方面还将担负更多的重任。
企业自主革新需要一个宽松的勉励环境。汽车行业的产业带动面非常大,国家的政策引导十分要紧。滕伯乐提出,国家应该在研发、生产、销售、消费等每个环节推出打折政策,鼓励企业自主革新。以零部件行业进步为例,他说,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历来“重整车,轻零部件”,结果导致现在零部件企业规模小、比较分散、资金实力较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只能为现成的商品配套,不可以在整车开发上同步进行。
“中国企业自主革新的道路是漫长的。大家既需要达成原始革新,更需要集成革新、引进消化吸收再革新。”在采访马上结束时,滕伯乐引用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的话,“目前中国汽车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他表示,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革新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汽车企业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